1、金屬熱處理的概念
金屬熱處理是將金屬工件放在一定的介質中加熱到適宜的溫度,并在此溫度中保持一定的時間后,又以不同速度冷卻的一種工藝。
金屬熱處理是機械制造中的重要工藝之一,與其他加工工藝相比,熱處理一般不改變工件形狀和整體的化學成分,而是通過改變工件內部的顯微組織,或改變工件表面的化學成分,賦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其特點是改善工件的內在質量,這一般肉眼是看不到的。
為使金屬工件具有所需的力學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學性能,除合理選用材料和各種成形工藝外,熱處理工藝往往是必不可少的。鋼鐵是機械工業中應用最廣的材料,其顯微組織復雜,可以通過熱處理來加以控制,所以鋼鐵的熱處理是金屬熱處理的主要內容。另外,鋁、銅、鎂、鈦等及其合金也都可以通過熱處理改變其力學、物理和化學性能,以獲得不同的使用性能。
2、金屬熱處理的歷史
從石器時代進展到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的過程中,熱處理的作用逐漸被人們認識。早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2年,中國人在生產實踐中就已發現,銅鐵的性能會隨溫度和加壓變形的影響而變化。白口鑄鐵的柔化處理就是制造農具的重要工藝。
公元前六世紀,鋼鐵兵器逐漸被采用,為提高鋼的硬度,淬火工藝便得到迅速發展。中國河北省易縣燕下都出土的兩劍和一把戟,其顯微組織中都有馬氏體存在,說明其經過了淬火熱處理。
隨著淬火技術的發展,人們逐漸發現淬冷劑對淬火質量的影響。三國蜀人蒲元曾在今陜西斜谷為諸葛亮打制3000把刀,相傳是派人到成都取水淬火的。這說明中國在古代就注意到不同水質的冷卻能力了,同時也注意了油和尿的冷卻能力。中國出土的西漢(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4年)中山靖王墓中的寶劍,心部含碳量為0.15-0.4%,而表面含碳量卻達0.6%以上,說明已應用了滲碳熱處理,但當時作為個人“手藝”的秘密,不肯外傳,因而發展很慢。
1863年,英國金相學家和地質學家展示了鋼鐵在顯微鏡下的六種不同的金相組織,證明鋼在加熱和冷卻時,內部會發生組織改變,鋼中高溫時的相在急冷時轉變為一種較硬的相。法國人奧斯蒙德確立的鐵的同素異構理論,以及英國人奧斯汀最早制定的鐵碳相圖,為現代熱處理工藝初步奠定了理論基礎。與此同時,人們還研究了在金屬熱處理過程中對金屬的保護方法,以避免加熱過程中金屬的氧化和脫碳等。